罗永浩vs西贝这事车优配,也是一个智商鉴定器。 你会发现,在这事上跳得最凶的那波人,跟前段时间针对胖东来、农夫山泉的,几乎是同一批。
这帮人有个共同特点:喜欢上纲上线,热衷把小事放大,然后一棍子把对方彻底打死。
带头挑事的,自己在直播间里吃预制菜吃得满嘴流油,还信誓旦旦地说:“跟新做的相差无几。”结果一转头,就骂西贝“几乎全是预制菜”“太恶心了”——这算什么行为?
《圣经》里有一句话说得妙:“只见别人眼中有刺,却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。”罗永浩前脚还在大言不惭地支持预制菜(而且还是标准的料理包),后脚就翻脸不认,摇身变成“反预制菜斗士”。所以问题出在预制菜本身吗?恐怕不是。变的不是菜,是利益。夸预制菜,是因为能赚钱;骂预制菜,是因为有流量。
老罗,做人真的不能太自私。不能光顾着自己赚钱,就毫不犹豫去断别人的财路。这么做事,实在是不太地道。
更何况,比起你老罗卖的那种料理包,西贝所售的产品在现行规定下,其实并不属于预制菜。根据2024年发布的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。西贝的菜品是由中央厨房加工的半成品,是生的。严格来说,确实不能划为预制菜。问题的关键,在于大众理解的“预制菜”和官方定义之间存在偏差。但不能因此就说西贝老板贾国龙的说法有毛病。
在罗永浩发微博引战之后车优配,不少网民对西贝一哄而上,群起攻之,但大多数其实根本没经过思考,纯属瞎起哄。
第一类人,是那些质疑“西贝为什么不用铁锅炒菜、没有锅气”的。对这类质疑,其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》早有明确规定:
“禁止在具有火灾、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、使用明火。因施工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,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,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;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。”
《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》规定:
不得在餐饮场所的用餐区域使用明火加工食品,开放式食品加工区应当采用电加热设施。
具体到北京市:
在一个禁止动明火的地方吐槽为什么不动明火,这叫什么行为?当然,有人会 说 西贝的店并不是都开在商场里,也有开在社区里的。但 现在做企业车优配,都讲究一个标准化。 如果不同门店的标准不统一,那如何统一定价呢?如何保障品控呢?这一点换位思考下,笔者认为不难理解。
第二类人,是一味批评西贝价格高的。对这些人,笔者想奉劝一句:市场经济的核心规则本就是明码标价、买卖自愿。餐厅的定价与其食材、人工、租金等成本直接挂钩。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,市场会自动调节,实在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过分纠结。
笔者刚刚打开大众点评,查了一下最近一家西贝的人均消费:86元,双人牛腩套餐176元。你说它多便宜吧,倒也没有。但要说它贵得离谱?在这个地段,也根本谈不上。
最后一类,是那些呼吁预制菜透明化的朋友。这一点笔者其实非常认同。我也希望预制菜更加透明,让消费者清楚自己花钱买到的到底是什么。
但首先得明确:根据目前的官方定义,西贝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。因此,将“预制菜透明化”的行业性责任强行加给西贝,并不合理。
其次,如果真的希望推动预制菜透明化、甚至修订相关定义,应该找的是制定规则的主体。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,标准的制定与调整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说了算的,而是有关部门 说了算的 。
笔者认为,作为消费者,吐槽西贝“不好吃”或“服务不周到”,完全正常。如果在消费过程中遇到食品卫生安全问题,更应当依法维权。
但如果超出企业实际经营的范围,硬是把无关议题上纲上线、大肆批判,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,更不利于营造健康、公平的营商环境。
于东来对西贝事件的评价
现在不少网民缺乏逻辑,总爱把不同的事搅在一起,或是偷换概念、混淆是非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,才催生出了像罗永浩这类擅于操纵情绪的投机型网红,造就了今天这种极端对立的舆论环境。 在此笔者不得不重申几句:若嫌商场饭店“没锅气”,请去查《消防法》;若不满价格贵,请您移步更便宜的店家;若要求预制菜信息公开,修改相关定义,请找相关部门反映。
以后大部分内容都在知识星球更新,星球内容包括对历史和时事的解读,并分享私家人文资源,回答粉丝问题。目前星球内有修明、青年普林尼、李竞恒教授、黄博教授、蒙元史专家班布尔汗、竹溪哥等一众大咖,欢迎大家加入知识星球交流互动!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